近年来,癌症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呈逐渐上升趋势。癌症会明显增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尤其对那些新近确诊的癌症患者,以及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或存在某些基因变异的患者,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在治疗上,尽管抗凝药物治疗能够有效,但是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还必须考虑到出血危险的增加。
早在1865年就有学者提出“无论有无炎症,肿瘤患者的血液均易发生凝血”的观点,1878年有学者发现在血栓中存在恶性肿瘤细胞,从而认为,血栓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74%-12.10%, 和非肿瘤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7倍。
其中,又以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的危险性最高,达到了28倍;其次是肺癌和消化道肿瘤患者。有研究发现,静脉栓塞发生危险性最高的时间是癌症确诊后3个月以内,此时,癌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是非癌症患者的58.2倍,而发生远处转移的癌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要比一般癌症患者更高,前者大约是后者的19.8倍。与健康的非癌症患者相比,携带有LeidenⅤ因子变异或凝血酶原20210A基因变异(遗传性易栓症)的癌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高出12倍。
癌症患者之所以会发生血栓其主要原因有:
1、血液高凝状态:肿瘤促凝活性物质生成增多、血小板活化物质增多、纤溶系统失衡。
2、血流缓慢:长期卧床、肿瘤压迫血管。
3、血管内皮损伤:肿瘤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动脉导管化疗等。
4、肿瘤治疗过程:应用化疗药物,会刺激血管壁,对血管壁内皮造成急性或延迟性损伤。
因此,在血管血栓科临床治疗中,对于癌症诊断清楚的患者,在没有抗凝药物治疗禁忌时,应考虑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有些隐匿癌症肿瘤患者,在没有出现肿瘤的典型症状之前,而是以下肢静脉血栓首先发病,因此对于某些特殊的静脉血栓患者要积极的查找病因,以免漏诊。